现今这个科技时代,要做书店这行真的很不容易,更莫要说对文化事业的长期坚持。但我们从台湾《诚品书店》的成功例子看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本会的荣誉会长,也是新加坡青年书局的创办人陈孟哲老先生,可说穷其一生,为了对文化事业的坚持,其百年大计之谋略就具有胆识与前瞻--以商养文,这似乎也与台湾诚品书店经营的策略不谋而合,而彼此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推广文化事业尽一份社会力量!
只有了解历史,方能展望历史,就以本篇做为对本会荣誉会长陈孟哲先生,表示一份的敬意。以下转载一篇曾刊载在联合早报的访谈文章。
标题:青年书局创办55周年 九旬创办人立百年大计
陈孟哲:“我对书店和出版社很有感情,它使我建立了自己的事业。” 虽然近年来,青年书局和同行一样,面对本地华文阅读人口大量流失的困境,但即便长期处于“惨淡经营”的局面,一手创办青年书局的陈孟哲老先生也从未有结束营业的念头。值创业55周年之际,他已对青年书局日后的营运方向与出版计划立下“百年大计”,他希望,在将来的日子里,青年书局将继续稳健的走下去。本地老字号华文书店青年书局在来临的9月,即将踏入创业55周年,一手创办青年书局的陈孟哲也已是90高龄的长者了。自1955年创业以来,至今,陈孟哲仍然每天早上到书店巡视。虽然,近年来青年书局也和同行一样,面对本地华文阅读人口大量流失,营业不易的困境,但即便长期处于“惨淡经营”的局面,陈孟哲从未想要结束营业,而是每月投入一大笔营运费用,维持书局的持续运作。陈孟哲最不一般的是,尽管青年书局面对长时间的入不敷出,但自2004年开始,陈孟哲即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热情与决心,重新启动了曾经风光一时的出版部门,并在这6年,持续出版了超过200本书。在青年书局创业55周年之前,陈孟哲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他已到了必须退休的时候,但基于自己对书店与出版事业数十年如一日的情感,日前已对青年书局日后的营运方向与出版计划做出具体而妥善的安排,不论是门市、出版经费或是人事安排上都有所部署和安置,换言之,老先生已为自己一手创下的青年书局,计划周全的立下“百年大计”,他希望,青年书局不仅是走过漫漫55年,在将来的日子里,青年书局也将继续稳健的走下去。投资长期发展陈孟哲和太太陈金凤育有儿子陈锰,女儿陈镁,一双儿女都各自建立起自己的事业。陈孟哲目前也是上市公司自力资讯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那是他与儿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创下的资讯系统公司。陈孟哲说得明白: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青年书局必须继续走下去,他因此准备了一笔资金,作为青年书局的长期营运与出版经费,他不愿透露金额,但强调,这一笔钱足够让青年书局长时期发展下去。陈孟哲说:“我对出版是很有感情的,它使我建立了自己的事业,过去我因为青年书局和出版事业赚了钱,又用赚到的钱投资房地产,结果房地产投资又给我赚了不少钱,有一些投资的回报甚至高达好几倍,做人要饮水思源,现在我有能力,更应该对文化与出版事业做出回报。”90岁的陈孟哲,谈话内敛低调,回首这超过半个世纪以来青年书局走过的道路,他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却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一份满足感。南洋大学开课 造就青年书局由于父亲陈岳书为上海书局创办人,经营书店业对陈孟哲而言属于“家传”事业,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的他,至今仍以缅怀的语气说:“我小时候就住在上海书局楼上,对书本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小就觉得,开书店比较有机会接触文化人。我从小就有一个心愿,希望有一天可以延续父亲的事业,接下上海的生意经营书店,除了开书店,我好像没有其他兴趣。”出生在温州的陈孟哲,7岁那年随家人自中国到新加坡来,中学时代北上槟城钟灵中学就读,毕业后陈孟哲原本已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但时逢日本占领上海,当时上海等沿海城市的高校合并及西迁,陈孟哲也随同学校师生避难到了坐落在浙江丽水的战时大学“英士大学”读书。大学毕业后,陈孟哲回到新加坡,最初在上海书局帐房担任管理员,之后有一段日子担任上海书局经理。1955年,因为和家庭成员意见不合,陈孟哲离开了上海书局,随后在小坡创办了青年书局。在陈孟哲打算自立门户的时候,正巧小坡有一家“黑猫书店”出让,要价3万元。陈孟哲说:“我当时拿不出这笔钱,是向我父亲的一位好友陈来昌先生借的。陈来昌经营一家万兴木器公司,从小看我长大,对我有感情,当我向他开口时,他一口就答应下来,青年书局也因此能顺利开门营业。”陈孟哲由衷地说道,青年书局创业后能够顺利找到立足点,并且还迅速壮大,很大的原因是碰对了创业时机。他说:“青年书局创立的1955年,正好碰到南洋大学开课,那时候,每到周末,许许多多南大学生就会从云南园到书店集中的小坡买书,当时许多华文书店经常挤满了南大学生,在那些年,青年书局每逢周末假日,尤其是挤得寸步难移。”陈孟哲说:“我因为是大学生,知道大学生需要一些什么书本,为了应付学生的需求,一开始时我就从其他书店的货仓里搜寻到一些原本很冷门,不被留意的书,这些书很适合大学生,过去南洋大学还没开课时根本无人问津,但南大开课后由于学生们的需求,一下子就有了需要,青年书局就从那时候开始垫下了营业基础。”出版文艺丛书找到立足点创业三年之后,青年书局又有了新发展。1958年,陈孟哲决定跨出门市业的局限,开始了出版事业,作者群包括当时新加坡一群极负盛名的作家和学者,如大名鼎鼎的韩素音、李星可、杏影、苗秀、林参天、韦晕、连士升、邱絮絮、赵戎等。熟悉过去新马文坛的人肯定不会否认,青年书局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先后出版的大量本地作家文学作品,对本地文学的发展起了功不可没的推动作用。提起当年出版丛书的原因,陈孟哲说:“当时的林有福政府曾经一度禁止中国52家出版社的出版物进入新加坡,这直接影响了本地华文书店的新书来源。当时,我太太陈金凤在华侨中学教书,和作家李汝琳是同事,有一回,我们谈起了新书来源面对的问题,李汝琳当时就向我们建议,不如出版本地作家的作品,他还答应帮我们联络作家,邀请作家提供作品,在他的帮助下,青年书局就在那时候开始了出版工作。”青年书局首先推出李汝琳主编的《新马文艺丛书》,第一辑面市后反应很好,接着很快的又出版了第二辑和第三辑共36册;随后出版的《南方文丛》至今仍叫老一辈文化人印象深刻,文丛收录的名家作品都是一时之选,包括曾经旅居本地的中比混血作家韩素音的长篇小说《青山不老》、杏影的《书与人》、林参天的《浓烟》、连士升的《名山胜水》、苗秀的《火浪》、韦晕的《浅滩》、李星可的《快艇》等。除了《南方文丛》与《新马文艺丛书》两种丛书之外,青年书局也在那十余年中,接连出版了《新马戏剧丛书》、《南国文丛》、《亚非丛书》、《南洋民间故事丛刊》、《教育丛书》等系列丛书,书种从文艺、学术到历史、地理等类。 其中《亚非丛书》邀请著名历史学家许云樵担任主编,出版的史地人文书籍包括许云樵的《马来亚丛谈》、《马来亚史》、《天竺散记》、《欧非胜览》、《史学通论 》、《新加坡一百五十年大事记》等。陈孟哲说,这一系列丛书的出版也因为南大开课的关系,有了一定的市场需求,有些书由于销量可观,还出了第二版。对于陈孟哲的热心出版,已故作家李汝琳在一篇写于1962年的《关于“南方文丛”》写道:“站在作者和读者的立场,我们不能不敬佩青年书局主人陈孟哲先生的决心和毅力,没有他这种巨大的魄力,这套丛书根本就无法出现。不要说整套的丛书,就是零零碎碎出版一两本,也不是容易的事,只要看看《火浪》和《热瘴》,都是冷藏了十年、二十年,还没有出版的机会,就可以明白。”在另一篇《一套丛书的诞生》,李汝琳又写道:“陈先生是把它当作事业来看待,完全不去计划成败得失,他的热情和毅力,使我得到了不少的鼓励。”
转载自早报网报导(2010年8月28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